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

首页>委员建言

王济光委员: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时代要义

2025-07-01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出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上全面领会其重大意义、时代内涵、重点任务及实践路径。

深刻把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战略意义。历史经验表明,国家在完成基本经济积累后,必然面临从单纯经济增长向民生福祉全面跃升的发展阶段转型。《意见》不仅遵循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破解“发展后”问题的核心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面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民生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等深层次矛盾。这些“发展后”问题本质上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民生领域的集中反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正是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的战略抉择。另一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民生事业发展阶段的逻辑跃升。我国民生保障体系经历了从低水平平均主义到市场化转型探索,再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发展历程。当前,在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历史性解决的基础上,民生需求呈现出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提升、从重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标志着我国民生建设进入以公平、高质量、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是民生事业发展逻辑的必然延伸和全面升华。

科学阐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时代内涵。《意见》围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所提出的具体政策措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蕴和实践要求,需要从多维度深化理解。一是在政治基础维度上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绳。“民生为大”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长远发展规划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扎实做好当前具体民生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现实关切,确保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在范围重点维度上体现发展与公平的辩证统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高质量发展为物质基础,既要通过持续创造社会财富筑牢民生根基,也要通过优化社会政策、完善制度安排,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确保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基本生计安全和稳定生活预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三是在实践要求维度上注重法治化与精准化协同推进。加强民生领域法治建设,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使民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精准识别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民生短板和急难愁盼,实施靶向施策、动态调整,确保民生政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并使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

系统推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重点任务。《意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系统性框架。一是提升公平性,筑牢社会保障底线。着力破除制度性壁垒,有效扩大覆盖面,健全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参保机制。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实施开发式帮扶等措施,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二是注重均衡性,弥合公共服务鸿沟。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公共服务规划、设施、资源、人才配置的城乡一体化。强化对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覆盖面。落实常住地服务责任,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权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扩大普惠性,共享优质民生资源。聚焦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基础民生领域,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并向薄弱地区倾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快构建普惠托育和养老服务体系,增加社区普惠服务供给。四是增强可及性,发展便捷包容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群众身边的便民生活服务和包容性社会服务。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开放共享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便捷化生活需求。重点加强面向儿童、青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包容性服务供给,让民生服务更加贴近生活、触手可及。

创新探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践路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需要深层次体制机制变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地推进民生领域改革与发展。一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民生效益。建立以民生福祉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GDP含金量、居民幸福感、安全感等指标纳入发展评估,引导资源要素向民生领域集聚。二是要强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服务民生发展的需要,社会体制改革则要着力弥补经济领域改革的短板,特别是在修复分配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三是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可持续、伦理道德约束等价值的引领。将行为主体视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情感需求的“社会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激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四是要构建多维民生发展指标体系。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要从主要依据经济指标,转向建立涵盖民生改善程度(如居民收入增长、公共服务满意度)、民生发展公平程度(如基尼系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民生制度健全程度(如法治保障、政策协同性)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

(作者系第十三届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 王济光)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