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人民政协报讯(记者 路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近日,陕西省政协组织委员、专家学者等召开对口协商座谈会,共同为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结合前期调研情况介绍说,近年来,陕西通过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行动、心理人才队伍强师培优行动、心理预警干预体系建设行动,成效显著。但同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存在低龄化高发、教师队伍不足、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薛建兴建议,要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师资配备标准,强化线上线下培训,完善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等激励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测评体系,科学开展测评,强化结果应用,保障数据安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载体,融入校园文化开展特色活动,通过设立校园“心灵邮局”、开展“情绪漂流瓶”等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深化心理健康认知。
学生心理档案是长效开展教育引导和危机干预的关键一环。省政协委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惠朝阳调研发现,当前中小学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存在“形式化”问题,部分学校只记录心理测评结果,仅反映一时的静态心理数据,忽视了学生的成长变化,难以有效分析学生心理需求和心理危机。惠朝阳表示,应强化统筹协调,确保“一生一策”档案全覆盖,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深化数字赋能,实现档案数字化、平台化,运用人工智能分析预警;完善协同机制,建立联动管理与统一数据库,深化部门信息协同,综合研判预警,提升档案使用效能。
“目前西安市心理医疗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郊区及农村地区专业机构匮乏。”对此,西安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雪艳提出,要加大对郊区及农村地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投入,建设一批标准化心理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机制,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实现医疗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定向培养、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没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没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李瑛认为,要实现师生心理健康良性互动,需要系统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与育人能力。李瑛建议,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机制,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构建全链条心理服务体系;提升教师自我成长与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工作坊、团体辅导等方式,增强其抗压韧性与职业幸福感。
会上,省级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积极回应了与会人员关切。省教育厅副厅长申雪峰说,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公众号推送科学育儿和心理干预视频、邀请专家线上访谈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同时,利用多条心理干预热线,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助力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解决教育困惑。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赵文表示,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县级精神科医师数量,提升其专业能力,确保能够覆盖县级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随时为成人和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心理问题。(记者 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