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

首页>文史资料

刘华清的航母梦

2020-05-07来源:中国政协文史馆
A- A+

施昌学/文

刘华清在批阅文件

   2005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

   上午10时许。海军司令员张定发上将和海军政治委员胡彦林上将,来到刘华清住所,向老首长恭贺新春。张定发向老首长报告说:“刘副主席啊,您的愿望就要实现啦!”胡彦林告诉老首长:“中央已经正式决定研制航空母舰啦!”欣闻航母立项上马,刘华清精神为之一振,竖起大拇指连道三声:“好啊!好啊!好啊!”刘华清抬起双手,食指交叉比划着说:“现在开始搞,十年可能建成服役。但要真正形成战斗力,还得再花十年工夫啊!”迎着刘华清期冀的目光,张定发和胡彦林连连颔首,脸上露出赞佩的神色。“您为航母论证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全体海军将士会永远铭记在心。”张定发深情地说,“希望您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刘华清报以欣悦的笑容。

   送走海军两位领导人,刘华清想起了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主持航母论证预研的历史……

一、“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

1985年,刘华清(左二)考察某核潜艇基地建设。

   1984年1月11日,刘华清在海军第一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投放了一颗“震撼弹”——“海军想搞航母的时间也不短了。由于国家经济能力不行,看来90年代以前已没有这个可能了。但是,航空母舰总是要造的!”这是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以来,首次就建造航空母舰在公开场合表明决心和态度。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华清任舰艇研究院院长时就十分关注世界海军强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应用,思考过航母研制问题,并于1970年亲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母工程报告。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

   1970年早春,海军党委意外接到中央最高决策层关于研制航空母舰的指令。这项“非常光荣的政治任务”,幸运地落到了刘华清的头上。由此发轫,中国航母令他魂牵梦绕整整40个春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0年5月16日,是应该被载入中国航母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刘华清主持完成了题为《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的报告。这份收存于海军档案馆的报告,文字不长,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海军发展史而言,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十天后,刘华清在海军装备部主持召开了航空母舰论证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首先确定了航空母舰的型号方案,按护航航母和反潜航母两个方案进行论证,重点是护航航母和舰载机;其次是把论证研制任务分解落实到位。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航空母舰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

   “这是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航母从纸上谈兵的‘梦想阶段’,进入实际操作的‘工程阶段’。”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少将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二、“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1970年9月28日,海军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确定航母研制分两步走:从现在起到1972年底,重点完成科研设计;1973年开工建造,争取“四五”(1971-1975)末期首艘航空母舰建成下水。然而,令刘华清和所有满怀“航母梦”热望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一年后突发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使刚刚起航的航母工程触礁搁浅、戛然而止。

1953年,毛泽东和长江舰上的官兵合影。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益凸显的海洋主权危机也引起共和国开国领袖们对人民海军建设的极大焦虑。1975年5月2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召见政治局委员时,抬起左手晃了晃小指头,对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说:“我们海军只有这样大。”这时已是晚年的毛泽东,却壮心不已:“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

   毛泽东关于海军建设的一系列谈话和指示,重新唤起刘华清对早日实现中国航母梦的强烈渴望。时隔五年之后,刘华清第二次建言造航母。1975年9月1日,在那篇著名的《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书中,刘华清向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大胆建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对于刘华清这份包括建造航空母舰在内的“憋不住的汇报”,邓小平第二天就批转给了海军第一政治委员苏振华:“请你考虑一下,我看有些意见值得重视。”

1980年5月,刘华清在美舰上参观。

   在刘华清与航空母舰神交十年后,他终于踏上了这个“海上巨无霸”的飞行甲板。1980年5月15日至6月6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刘华清率中国军事技术代表团访问美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耿飚访美预作准备。在圣迭戈海军基地,刘华清先后参观了“CV—63小鹰”号和“CV—61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首次登上美国航空母舰。尽管刘华清对航母的前世今生并不陌生,但还是被它宏大的规模气势和超强的现代作战能力深深震撼了。当“海骑士”直升机载着刘华清吻别航母甲板时,他激情难抑,立誓明志:“中国海军一定要拥有现代化的航母编队!”

1980年5月,刘华清登上美军海骑士直升机从窗口查看两栖突击舰。

三、“我们在太平洋应该有发言权”

   1987年3月31日,在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里,受总参谋部首长委派,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率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专程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1979年8月,邓小平视察海军北海舰队,和105舰指战员在一起。

   “我们在太平洋应该有发言权!”邓小平八年前视察海军发出的誓言,再次回响在刘华清耳际。为了实现这一夙愿,他主持研究制定海军战略,精心编制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如果说,以往刘华清只是从“外围”观察和思考航母问题,那么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航空母舰在其心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

   早在1983年5月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成立伊始,刘华清就明确交代要把航空母舰作为重要研究论证课题。1984年1月,在海军召开的第一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公开提出了研究建造航母的问题。1986年2月,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部工作汇报时,再次提及航母问题:“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同年4月和6月,海军副司令员李景和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应邀先后访问法国和意大利。临行前,刘华清特别叮嘱他们,要详细考察法、意两国海军的航母建设和发展动向,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资料。李景和郑明在参访中分别考察了法国的“福熙”号航空母舰和意大利的“加利波第”号航空母舰,回国后向刘华清作了详细汇报。

   1986年8月28日,刘华清听取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汇报“七五”建设规划。

   1986年11月18日至20日,刘华清倡议举办的首次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军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不仅充分肯定海军军事战略和海军发展战略,而且一致呼吁尽快启动航空母舰研制工程。在随后召开的海军军事学术年会上,刘华清两度发表讲话,都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建航母?建航母对海军有什么用处?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对解决台湾和南沙问题起什么作用?总要算大账啊!算的结果是需要搞航空母舰。需要时花钱再多也要干!台湾问题有战略意义,不能使台湾从中华民族中分离出去。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1986年5月,刘华清在海军军医学校图书馆。

   1987年1月10日,在海军第三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面对受邀与会的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领导,刘华清敞开思路,畅谈航母。

   刘华清说:“现在各国都很注意发展航母,无论是攻击型的或垂直短距起降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美国和苏联是大搞,其他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他要搞也很容易。”

   刘华清说:“我们搞困难大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考虑,即使速度快一点,也要15年,速度不快就得20年。现在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有困难。因此,要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刘华清说:“我们搞航空母舰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用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维护世界和平。如果我们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彻底发生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我军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刘华清说:“搞航母,还有飞机问题。一艘航母,不只是一种飞机,而是几种飞机都要能够装载。现在第一步不能那么复杂,要搞得简便一些,节省一点,快一点,一步一步地掌握技术。航空母舰上的一套飞行指挥、飞行技术和管理技术也是不容易的。具体怎么上,就要靠我们从作战和战略方面进行研究。”

1983年2月,刘华清与南海舰队驻岛水兵交谈。

   四年多来,随着海军战略研究的深化与形成,刘华清对中国航母的期盼、渴望与呼唤,意更浓,情更迫,志更坚。他知道,他的海军司令员任期已屈指可数,最大愿望就是在离任之前,为中国海军描绘出一幅跨世纪的以航母为标志的具有远洋立体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蓝图。

   “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刘华清亲自主持向总参汇报的会议,分管海军装备科研和海军航空兵的张序三、李景两位副司令员一同参加。在装备部门汇报了海军2000年前发展设想和“七五”装备规划基本情况后,刘华清重点围绕“海军核心力量建设”问题,全盘托出了他的思考与主张。关于海军装备规划顶层设计,刘华清开门见山:“第一是航母。我们设想用15到20年时间搞航母的预研,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第二是新一代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我们认为海军除抓好其他舰艇、飞机研制外,也要抓这两个项目的研制。”“这两种装备搞出来,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刘华清特别强调,“这两种装备不仅为了‘战’,平时也是为了‘看’,‘看’就是威慑!”

   刘华清说:“我们想通过发展航母,引出海军装备发展的路子来。现在我们这样规划,30年后就会看到效果!”刘华清定下航母研制时间表:“我们设想,‘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四、筹建“航母舰长班”

1990年,中国第一批“飞行员舰长班”举行毕业典礼。

   鉴于军委常务会议提出,将航母和新一代核潜艇研制“推迟”和“放慢”,刘华清表示“理解”,但他坚持认为:“立项上型号可以暂缓延后,论证预研却不能不做,两者并不矛盾。”“应该支持我们搞预研!”刘华清据理力争:第一,从经费上看,2000年以前并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从拨给海军的装备费中也可以解决;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航母有各方面好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需要的有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中央和军委科学决策。

   刘华清的汇报,在总参、国防科工委产生了重大反响,并对中央军委研究制订军队中长期装备发展规划形成了直接影响。对此,刘华清很释然,也很淡定。按照既定的战略思维逻辑,他开始为实现中国航母梦谋篇布局了。

   1987年4月初的一天,海军军校部部长和干部部部长同时被召进刘华清办公室。“今年秋季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一期飞行员舰长班。”刘华清下达指令:学员毕业后全部上驱逐舰、护卫舰,从副舰长、舰长,到编队指挥员,一步一步锻炼成长。“这个班人不在多,十个足矣。”刘华清嘱咐两位部长:“关键是综合素质过硬、年轻,要优中选优,百里挑一!”

   7月中旬,经过逐级考核筛选和文化考试合格后确定的十名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送到刘华清案头:他们中间,既有歼击机飞行员,也有轰炸机飞行员,还有直升机飞行员和飞行教官。不仅军政双优,而且除一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其余均为“60后”。刘华清露出满意的神色,当即批准了这份飞行员舰长班学员名单。9月上旬,当中国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在广州舰艇学院开办的消息通过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海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西方军事分析专家普遍预测,中国正在启动航母研制工程,并将在21世纪初实现百年航母梦。于是,“飞行员舰长班”被境外媒体直接解读为“航母舰长班”。

   “他的这个设想深深鼓舞了后来人。”时隔24年之后,共和国第四任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在撰文缅怀其尊为“良师益友”的刘华清时,首度公开证实:“海军广州舰艇学院专门举办飞行员舰长班,目的就是为将来的中国航空母舰培养舰长。”

五、“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就在首届“飞行员舰长班”紧锣密鼓筹办之时,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组织承办的“发展航母研讨会”,也经刘华清批准,分别于当年5月和8月在北京举行。以此为标志,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

   “航母上马,‘走’也放心了。”作为中国航母工程的倡导者、推进者和决策者之一,刘华清在“米寿”之年欣悉中国航母立项建造,心潮难平,感慨系之!

   1987年11月起,年愈古稀的刘华清进入中央军委决策层,由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副主席,晋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副主席。这是刘华清政治军事生涯的巅峰十年。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加速实现海军现代化成为民族意志的表达,更是刘华清孜孜以圆的大国海军梦。而这期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也进一步坚定了他推进中国航母研制的决心。

在“3·14”海战中勇夺越军国旗的我海军官兵

   1988年3月14日发生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海战(注:赤瓜礁海战又称南沙之战、“3·14”海战,是中国与越南为争夺南海岛礁的一场小规模战争),将中国海军在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斗争中,海空作战兵力的“短腿”软肋暴露无遗。尽管刘华清采取紧急对策,修建了西沙机场和研制了空中加油机,但他十分清楚,这仅仅是权宜之计。执行远海作战任务,失去了制空权,再强大的舰艇编队都将成为敌手实施空中打击的活动靶标!

   1991年1月17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的第一场高科技战争。全新的作战理论,全新的作战样式,全新的武器系统,彻底颠覆了战争的传统模式和历史影像。当战争序幕拉开,首先亮相的是从部署在波斯湾、红海和地中海的美国海军战舰上发射的1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第一波近千架次抵近伊、科本土进行空袭轰炸的,是从美国航母甲板起飞的舰载战斗机。

   如果说,海湾战争带给刘华清的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话,那么,发生在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注:1993年7月23日,美国无中生有地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银河号”事件)和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美国航母战斗群抵近台湾海域事件,则将“屈辱”与“愤怒”深深地烙印在了刘华清的心上……

   捍卫南沙主权需要航母,维护台海和平需要航母,保障海外权益需要航母!

1985年11月,刘华清访问法国。

   为此,刘华清曾先后出访美、法、英、意、俄等国家,并参观考察这些国家的航空母舰。他毫不怀疑,在“霍布斯法则”主导的国际政治话语下,航母就是大国地位的“护身符”。美国第42任总统里根曾不无得意地说:“航空母舰是国际政治的笔尖。”

   一股热流——航空母舰论证预研的热流,在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界奔涌。自刘华清1984年公开倡导并组织开展航母课题论证以来,国内舰船、航空、电子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群起响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航母热”。

   最早付诸行动的是舰艇研究院。1987年10月,舰艇研究院首次航母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1988年8月,国防科工委几位专家联名上书,提出进行航母和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的建议。刘华清迅即作出批示,要求总参、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协同研究落实。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聂力主持召开评审会议,通过《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课题,并报请国防科工委党委批准立项,正式列入重大软科学研究计划。1989年1月7日,由国防科工委统一组织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行业、跨学科的航母论证课题组正式宣告成立。1989年7月,舰艇研究院组织第二次航母论证研讨会,着重就各分课题研究工作中提出的难点展开深入探讨,并向国防科工委、海军和相关工业部门领导进行了两次专题汇报。 

   刘华清密切关注着航母论证研究的进展。1989年9月4日上午,他亲自主持召开航母课题研究座谈会。在详细听取课题组负责人所作的情况汇报和国防科工委几位领导的建议意见后,刘华清明确表态:“航母可考虑‘八五’上预研的方案。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主张航母应安排在先!”

   在刘华清的关怀指导下,国防科工委组织来自海军、舰船、航空、电子等部门数百名专家学者经过近三年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了中国航母大系统论证工作。1990年7月,国防科工委向军委上报了课题专家组编制的航母可行性研究总报告和一系列分报告。

   刘华清知道,航母工程获准立项上型号,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个“钱”字。为化解航母立项带来的巨额投资压力,刘华清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的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并明确交代“列计划必须由中央军委讨论”。经济实力尚难支撑,科技水平也有差距。为此,刘华清先后批准总参、国防科工委、海军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多次前往美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考察航空母舰,并同意国防工业部门从俄罗斯聘请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其中,舰载机系统是航母工程的重中之重。为尽快发展和提升我国航空工业水平,刘华清一方面力主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引进先进航空装备和生产技术,一方面面向21世纪组织协调新型飞机和关键设备的研制攻关,使我国的航空工业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为舰载机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掌控航母核心技术,凸显后发优势,刘华清曾尝试过多种解决方案。早在80年代初期,他试图与英国合作,购买或建造轻型航母,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由于英方要价过高,加之复杂的国际政治军事背景,合作谈判无果而终。

“墨尔本”号航母

   1985年夏,澳大利亚退役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驶进广东中山港。刘华清闻讯,下令海军装备部和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抽调3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研小组迅速前往现场对“墨尔本”号航母平台进行全面考察和调研。

   1995年5月,从乌克兰传来消息:原苏联在黑海造船厂建造的一艘未完工的航空母舰准备出售,正在寻求买主。刘华清得到报告后,指示总参、海军和中国船舶总公司迅速调研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事有凑巧。中船总公司总经理黄平涛受命前往乌克兰,检查刘华清亲自批准的中乌燃气轮机设备购买合同执行情况,即将启程。刘华清急令副总参谋长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向他传达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黄平涛不辱使命,从乌克兰考察回国后,迅即呈上考察情况报告,并建议购买“瓦良格”号航母。

“瓦良格”号航母

   此后不久,一个来自中国的大型航母考察团再次莅临乌克兰,其成员囊括舰船武备科技专家和军政高层官员。军事科学院原政委、海军原副司令员张序三中将和海军装备部原部长郑明少将均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证实,这样的考察团连续派遣过多次。海军当时的思路,一是买个半成品,另一个是自行研制,前一种更适合起步。“这也符合刘华清的思路。”张序三和郑明异口同声。

   中乌双方就“瓦良格”转卖谈判随即展开。1995年12月,乌克兰总统库奇马访问北京。随同来访的乌克兰副总理阿那托利·基纳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中乌双方正就“瓦良格”转卖进行谈判。然而,中乌间的合作遭到某些大国的粗暴干涉。迫于压力,乌方将舰载武器装备拆卸一空,“瓦良格”号变成了一个“空壳子”。中乌双方的谈判就此搁浅,但中国官方和民间对“瓦良格”的关注兴趣依然未减。

   1998年3月,刘华清卸任军委副主席,脱下戎装,告别政坛,开始一个普通“老倌子”的晚年生活。就在这一年,澳门一家名为“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的老板徐增平,通过竞标买下废弃的“瓦良格”号航母平台,并最终于2002年3月3日将其拖运至中国大连港。毋庸讳言,对于刘华清而言,未能在任期内促成航母立项开工建造,是其漫漫七十载辉煌军事生涯留下的最大遗憾。在中央军委任职十年间,特别是担任军委副主席以后,他曾多次主持召开有关航母的专题会议,并在军委常务会议上,就航母工程适时立项上型号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刘华清的这一誓言,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

瓦良格号经改建后,于2012年9月25日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式更名辽宁号。图为辽宁号航母编队在航行。

   2010年岁末,捷报再次从海军机关传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即将试航,首任航母舰长已获中央军委正式任命。在握别生命的十字路口,刘华清终于见证了他亲手选拔培养的航母舰长登上中国航母指挥台的历史性时刻!

   2011年,人民海军一个崭新的时代——航母时代拔锚启航了。

   2011年,航母梦圆的刘华清走了,他可以不用汗颜地去向老首长邓小平汇报了。

   本文选编自政协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会办公厅主管、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纵横》,图片为编者所加。作者系海军大校。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