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间,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论文发表数量超过了美国,但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却和论文发表数量排名有一定差距。”在9月7日举行的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双周协商座谈会上,首先发言的程津培常委抛出了这么一个例子,引起与会者对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中的“唯论文是瞻”现象的讨论。
为什么我国科研人员如此热衷于发表论文?郑兰荪常委给出了答案,当前SCI论文及其影响指数已经成为我国科研的指挥棒,在评价单位、个人的研究水平时,往往重点关注发表论文的SCI影响指数及其数量,许多单位对发表SCI论文有相应的奖励政策。而SCI评价体系的主要出口在“人才”评选上,各种“人才工程”反过来又放大了SCI评价体系的弊端。只有戴上了“人才”这顶“帽子”,科研人员的待遇才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这种论文主导的评价体系又给我国科研界带来了什么?科研人员普遍将发表论文作为科研的唯一目标,心态浮躁,无法潜心专注原创性强、研究周期长的研究方向。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从事应用研究,工科院校和学科也出现“理科化”倾向。
参加了三峡工程、黄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王光谦常委说起清华大学,他是又自豪又“焦虑”:“50年前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口号是‘工程师的摇篮’,可是现在一些工科人才,演变为只会写论文,不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超级写手’。”
破除SCI论文的数量崇拜“魔咒”,他认为应该从学术评价入手:对科研成果主要评价知识创新点、解决了什么理论方法、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以及解决了什么生产实际问题,而不是看热点或者引用数;在评估中只提供5篇以内的论文代表作即可,而不是提交几十上百篇论文。
“要实行分类评价,并研究和推行适合应用研究的评价方法。”郑兰荪建议。王光谦补充道,论文和产品研发要并重,论文类,用知识创新体系评价;产品研发类,重在评价技术进步程度和应用效果。
郑兰荪表示,要有效遏止、扭转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摒除“中国式关系”的影响,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论文评价体系的负面作用。
“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创新的道路上”,王光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