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

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用什么占据中国人的思想高地
——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访谈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7-03-10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之于一个民族,阅读之功用在于阅古察今、博引万流之长,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拥有灿烂的文化,任何灿烂的文化最终都会集结在书籍之上,继而愈积累愈强大愈自信。

 

譬如伟大的中华民族。

 

之于一个人,开卷有益的滋养可以涤荡灵魂,启迪智慧,构造起强大的精神后花园,宠辱不惊地于现世安居,同万类友朋,向恼丝和解,余留爱与温玉在心。

 

譬如我们的采访对象,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

 

他是一个读书的人,是一个出书的人,更是一个爱书的人。

 

3月4日中午,两会小组会忙碌履职间隙的休息时间,臧永清匆忙地吃过午饭,简单处理了一些公务,便与记者回到房间交谈起来。

 

他的两会行囊很简单,几件春装、几本厚书。一本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新作《小说课》摊开在书桌上——一本从作家的视角解构《聊斋志异》、《红楼梦》、《杀手》等国内外文学名篇的新著。

 

“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刚出的一本新书,也是‘大家读大家’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出版这套书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普通阅读者)来分享大家(文学家)的阅读经验,倡导中国人多读经典。”臧永清说。

 

翻阅《小说课》,序言中写道,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愉悦获得人文素养的轨道前行。

 

这是臧永清的同事们出这套书的初心。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出版机构之一,他们也是两个“大家”之间的一个“大家”级的桥梁。

 

阅读形式不拘一格,

 

碎片阅读也要撷取“精彩碎片”

 

■“单纯从休闲方式上说,数字阅读同样是很好的阅读方式,我每天也会打开手机看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我们反对的不是用哪种方式阅读,而是要尽量不在屏幕上打发宝贵的时光。

 

记者: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交际方式的改变,如今在大城市的地铁公交上,无论年龄性别,几乎每个人都在用手机、平板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您如何看待“低头族”现象。

 

臧永清:如果界定标准放宽一点,你我也都算是“低头族”,你看我们采访前的交流不都是通过手机上的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的?我们不都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一些文章?阅读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阅读的是什么。

 

最早听说“低头族”这个词还是在与台湾朋友的交流时,看来这个现象不仅在我们这里有,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国外也有。在科技发展面前,阅读的方式趋于便捷化,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长时间沉浸在碎片化阅读当中,一是不利于身体健康,捧个屏幕动辄几十分钟,久而久之,颈椎肩膀肯定受不了;二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你看现在聚会的时候侃大山的时间少了,每个人都忽视了身边的人,伺候起自己的“朋友圈”,这显然是不好的;三是长时间的碎片化阅读,特别是无主题的网上流浪式阅读,可能会让人读而不思,圣人说了,这样就会“惘”,会让头脑趋于迷茫空洞。

 

我们反对的不是用哪种方式阅读,而是尽量不要在屏幕上看无聊的东西,浪费宝贵的时光。

 

记者:您日常主要的阅读方式是什么?

 

臧永清:单纯从休闲方式上说,数字阅读同样是很好的阅读方式,小主题、有深度的文章传播力强也读来有益,何不读之?我每天也会打开手机看些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比如说一些历史掌故、文史精华等,对于娱乐八卦、心灵鸡汤类的东西,我不感兴趣。

 

我认为碎片化阅读并不可怕,关键是能有“精彩的碎片”提供给读者。多年前,我们出版了一套《作家文摘》二十年周珍藏本,选取的也都是碎片化的文章,每篇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但每一篇都很精彩,让人读来收益,这套书大受读者欢迎。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大量的时间还是要读纸质书籍的,我们要出的书无论工作多么忙,我也得抽空看看;自己喜欢读的书,现在一般会利用节假日才能拿出整块的时间去“啃”;每晚临睡前读读书,这已经成为癖好,手头没有书就像平时手上没烟的感觉一样,寝前未读,肯定睡不好。

 

我家里的每个房间里都有书架,随时随地也都可以拿到书。在出版社工作了这么多年,家里的书五花八门,但都是值得一读的,一有时间,我就会随便找地方一坐,开始和这些书“较劲儿”。

 

从爱书人到出书匠,

 

并不是为了千钟粟和黄金屋

 

■当年读书那种如饥似渴的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培养阅读习惯的确应当从娃娃抓起,少年时形成的习惯一辈子都很难改变。

 

■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能把爱好与职业结合起来,天天能做你喜欢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得感谢书这个伟大的朋友。

 

记者:喜爱阅读的人一般都是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您也如此吗?

 

臧永清:是的。我出生在1965年,少年时想找本书读可不容易,那时的书大多是残缺不全的,要么少上好多页,要么有上册没下册,亲戚朋友、邻居街坊,谁家有书我都会借来一口气读完,都是些旧得发黄、翻烂了的书,大多是些历史小说,我们东北叫做“大书”。

 

当年读书那种如饥似渴的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记忆犹新。培养阅读习惯的确应当从娃娃抓起,少年时形成的习惯一辈子都很难改变。

 

记者:这么爱书,是希望从阅读里得到些什么?想改变命运的需要,还是单纯地被情节吸引?

 

臧永清:爱就是爱,没有任何的企图。但是读书的确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的同龄人也大多是因为读书而被改变命运。1981年,我16岁时参加高考就被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正是因为阅读积淀下的对书的热爱,我才走上了之后与文学结缘、与书为友的人生之路。

 

读书的时候,从没想过希望从中获取过什么,无论是千钟粟和黄金屋。读书也从来没有感觉到苦,是很享受的事情。上了大学之后,读书的机会就多起来了。开学不久就跑到离学校很远的吉林省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东北的冬天特别冷,没有课的时候我都会走上一个多小时去省图读书。从早晨开始读,一本书还是一口气读完,很多时候一抬头天都黑了。几年时间里文学作品、哲学历史书真没少读,这种“任性”的阅读,成为我后来走上编辑、出版工作者之路的阶梯。

 

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能把爱好与职业结合起来,每天能做你喜欢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说,我得感谢书这个伟大的朋友。

 

记者:您如何评价当前的图书出版市场状况?现在的畅销书很多都是理财、励志类的书籍,很多经典的书籍要么在实体书店中束之高阁,要么在网络排行榜上不见踪影,您如何看待?如今的书中还有千钟粟、还有颜如玉吗?只剩黄金屋了吗?

 

臧永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说如今“全民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从图书出版上就可以看出来,有文化含量的好书越来越多,很多经典都在不断地重印,说明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迫切。

 

前一段时期盛行的跟风出书的风气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扭转,攒书越来越少了。理财、励志类的书受市场欢迎,说明相关的阅读需求旺盛。很多希望获取财富、获得更好生活的人能够向书问道,面临困惑的青年人能够从书中得到指点与慰藉也是好事。只要是好书,不管是清汤还是鸡汤,应该允许不同爱好的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

 

非常精彩的专业书籍被束之高阁是可以理解的,它们太专业了,读者自然少。而另一些经典被束之高阁,说明我们对这些经典缺少推介,没能让语言符号与阅读需求有效对接。作为出版者需要加大这些方面的工作力度,把经典的价值重新挖掘出来,让书架最顶层尘封的经典重幻新生。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很多年前真的已经“孤独”了,后来正是有了出版界重新包装推介,才让更多的读者重新发现了宝贝。

 

现在图书排行榜很受欢迎,尽管很多榜上推介的书偏于小众,其实,让更多“小众书”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也是好事,“小众书”被更多阅读一是可以丰富阅读的多样性;一是很多“小众书”知识文化含量其实更高。

 

重回文学出版,

 

继续为越来越多的爱书人服务

 

■让好的文学作品滋养人的心灵,能够为更多的文学家服务,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文学类书籍就是我的工作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通俗作品,不能简单地说经典的就是好的、通俗的就是不好的,关键要看其传播什么样的思想理念、立意站位高不高、是否引导人向善向真向美、是否能够促进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记者:您新近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领军这个文学出版界的大社,您的感受如何?

 

臧永清: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对于我这样一个爱文学、学文学的人而言,是一件开心的事,仿佛一夜间又回到了那个当年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

 

好的文学作品滋养人的心灵,为更多的作家服务,出版更多高质量的文学类书籍,就是我的工作任务。前一段时间我们出版的著名作家迟子建长篇小说《群山之巅》、著名作家葛亮的《北鸢》、王安忆的《匿名》、方方的《软埋》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销量都很大,说明大家对文学的热爱仍在,好的文学作品仍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追捧;我们即将为著名作家严歌苓出一本新书,我已经提前看过其中的内容,内容写得非常精彩,一定也会热卖。

 

记者:如今,网络文学如今十分活跃,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如《甄嬛传》、《芈月传》、《琅琊榜》受到青年人的追捧,您如何看这些现象?

 

臧永清:网络文学中也不乏精品,这些作品能够受到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本身就说明它们文学价值是不错的,借助于更直观更立体的影视作品,网络文学的传播力更强大了。

 

之所以说现在是一个好的时代,好就好在包容与多元,文学作品能够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不正是文艺繁荣的体现吗?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通俗作品,不能简单地说严肃的就是好的、通俗的就是不好的,关键要看其传播什么样的思想理念、立意站位高不高、是否引导人向善向真向美、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记者:最近,国内几家主要的文学期刊都相继调整了稿费标准,您认为这对鼓励作家创作的作用大吗?如今的文学创作是否也出现了趋于功利化的倾向?

 

臧永清:提高稿酬说明了市场对作家作品的认可,尽管现在很多作家已经不单纯靠写作吃饭,但是能够获得这种认可,对他们的激励作用还是很大的。当务之急是要给作家以更单纯、更安静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真正有时间、有精力深入生活、书写生活,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琐事羁绊。

 

如今文学创作队伍的状况是好的。作家不单纯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写作,只有保持着文人风骨、家国情怀的作家才能真正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

 

记者:谈及文学,您认为30多年前那样文学的春天还会重现吗?中国人还会重拾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那种激情澎湃吗?

 

臧永清:在我看来,文学始终没有没落,只是当时那种从压抑中喷薄迸发的时代特征不再有了,那是一种特殊状态。在如今温暖温和的社会形态下,优秀的文学作品仍在不断出现。譬如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张炜、刘震云、毕飞宇、王安忆、严歌苓等人仍旧活跃,他们筑起了新时代文学的一个新高原。

 

全民阅读,

 

重塑中国人自信的精神世界

 

■只有读了、读懂了、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营养才能深入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才能真正领会出我们的文化究竟有多深、有多美!

 

■诗与远方不仅是要读诗吟诗,不仅是要有远足旅行,还有蕴含在心里的恬静与深远,锤炼这种心境和意境,在我看,唯有读书可以修炼。

 

记者:4日下午,bet356手机版,bet356体育app:总书记来到您所在的民进、农工、九三界别联组会,就尊重重视知识分子、发挥好知识分子作用发表了重要讲话,现场聆听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您的感受如何?

 

臧永清:心情十分激动,总书记的讲话是对知识分子和党派成员的勉励和嘉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不折不扣地把这些要求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履职工作中,作为一个在出版界工作的政协委员,就是要争取为人民多出书,多出好书。总书记也提到,如今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出版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我们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记者:联组会上,民进界别的赵丽宏委员作了题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发言,提出要设立中国人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您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臧永清:我几十年前就是赵丽宏委员的忠实读者,后来到一个小组共同履职,我曾经告诉他,“我是看着他的书长大的。”我们经常一起讨论一些关于文化、文学的话题,也是很好的朋友。

 

我十分赞同赵委员此次的这个倡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追逐西方的文学奖,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审视中国的作家作品,但中西方文化之间、文学之间,有着不同的审美和评价标准,如果中国能设立既有东方视角,又有认同度的国际文学奖,将十分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文学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记者:从出版业的国际交流状况看,如今中国的图书在国外受认可的程度如何?

 

臧永清: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而通过阅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来了解中国是很重要的途径。这些年国外购买中国图书版权的量越来越大,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也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拥有了一批忠实读者,他们笔下发展、进步的中国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国外读者的面前。因此,我们有理由更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记者:您认为支撑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臧永清: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支点,一个是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挖掘、去提升、去弘扬推广;第二个就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这其中也蕴含着强大文化推动力,如何通过出版图书,把这些文化软实力发现挖掘出来,也是未来我们工作的方向。

 

记者:由此谈到,如何从树立文化自信的高度,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您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诗与远方的向往还在吗?

 

臧永清:我们之前谈避免阅读碎片化、空洞化,目的就是让更有营养、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能够占据中国人的思想高地,用优质的文化产品滋养灵魂。开卷有益,全民阅读就是树立起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只有读了、读懂了、理解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营养才能深入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才能真正领会出我们的文化究竟有多深、有多美!

 

以前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诗意的说法叫做“诗和远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是谈知行合一的,浪漫、诗意的生活和自由跋涉的旅途见闻,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现代人也概莫能外。

 

诗与远方不仅是要读诗吟诗,不仅是要有远足旅行,还有蕴含在心里的恬静与深远,锤炼这种心境和意境,在我看,唯有读书可以修炼。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