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关于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的提案
第一提案人:李心
承办单位:教育部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教育发展,打造一个升级版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推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推进中国版工业4.0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8000多万名毕业生。年均新增的1700万就业人口中,职业院校毕业生约有1000万人,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七成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都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职业教育为我国制造业的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备匮乏。如,近年工业机器人应用迅速兴起,很多职校立马开设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但授课老师多是从相关电气或机械专业转岗过来,不具备机器人的系统知识。同时,学校没有足够的机器人实体给学生实操,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校企合作受阻,制度保障不力。虽然我国制定了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但是对于各个参与方和利益相关者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欠缺具体的保障制度和法律约束,以致政府引导力度不足、学校开展动力不强、企业参与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发挥最大化作用和价值。3.办学方向不明确,专业设置失衡。一些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把重点转向建设理科和文科,对传统工科专业实施压缩学时、减少招生人数等措施,更有一些本应培养操作层面工程技术人员的应用类地方院校,专业设置也偏向“高大全”,偏向第三产业,使得中高层工业技术人才缺失严重。4.学生创新思维不够,创新能力偏弱。有的制造企业反映招收的职校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较扎实,但创新意识、技改能力有所欠缺,跟不上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中国制造潮流。
职业教育能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培养出千千万万胜任现代制造业岗位的技能人才,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在此,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水平,为建设“中国制造2025”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提出六点建议:
1.把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放在事关“中国制造2025”目标成败和中国工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加强谋划,抓紧推进。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制造业的强盛必须以重视职业教育、重视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制造2025”同样离不开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建议中央政府根据“中国制造2025”新要求,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中国职业教育2025》,用抓制造业发展的力度来强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地方职业学校,在增加办学资金、配强教学师资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尽可能的支持,加快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为地方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
2.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国家已明确提出要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部分地方院校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观望、等待,也有的院校确实存在资金、师资等实际困难。为此,建议国家出台《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改革指导意见》,从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引导,明确转型时限与要求,明确地方政府在应用型大学转型中应担负的责任,从国家层面来统筹协调推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同时,为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建议拓展中高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通道,构建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如,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四年一贯制”的本科教育联合培养试点。
3.健全职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要建立由主管部门、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以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学生能力水平、用人单位意见为基本依据和重要指标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动态监测制度。最终形成政府督导职业教育、社会举办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职业教育的局面,以此建立起规范的、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组织体系。特别要建立起由企业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评价过程中应多参考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雇主、老师等)的意见和建议,把评价模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
4.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用。德国推行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模式,学习理论与实践之比大约为3:7或2:8,即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实践。借鉴德国经验,我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要各尽其职,互为联动,着力提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力度与效果。一是中央政府要根据《职业教育法》,不断完善和细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规章制度,使有关工作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地方政府要通过激励措施和指导政策,主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如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融入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进一步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作用;推动职校成立校企合作专职部门,专人负责,专项推进。
5.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院校的交流合作。港澳台地区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高,办学层次多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专业和课程设置国际化水平高,值得内地高职院校学习。特别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起步要早于内地近50年,职教经验丰富,职教体系成熟完善。内地职校通过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院校的沟通交流,开展合作办学等,有助于加快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办学模式。
6.营造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一是职业教育必须拉长战线,从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开始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以及初步的职业意识,开启学生初步职业理想。二是积极宣传宣扬职业教育对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巨大作用,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工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