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社情民意’能帮助我们寻找上海的‘开放短板’。”在近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工作学习讨论会上,“洋社情民意”的始作俑者———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道书明聊起了相关工作的心得。
“所谓‘洋社情民意’,是我们听取和收集到的来自在沪‘老外’们对上海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道书明介绍,今年上海市委外宣办、市政协对外友好委、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开展“上海城市国际形象”课题调研。课题组面向在沪居住、工作和学习的外籍人群开展调查,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郭可教授团队、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团队以及浦东新区联洋街道和长宁区虹桥街道的两个居委会参与。
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一份包含36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包括“对上海的认知与评价”、“对上海的行政环境与经济环境的评价”等,最终收回427份有效答卷。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今年6月完成课题报告。通过搜集“洋社情民意”,课题组发现上海在外语类信息服务、城市双语标识、与外籍人士的沟通机制等方面尚存短板。对外友好委根据这批“洋社情民意”反映的情况,经过归纳提炼,形成了相关提案和报告,直指上海未来应更注重城市营商环境的公平与开放等建议。
道书明告诉记者,对外友好委在2005年、2009年均进行过面向本市外籍人士的课题调研,请外籍人士谈对上海的城市印象,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今年正式打出“洋社情民意”的旗号,其实也是水到渠成。
下一步,为了让“洋社情民意”更准确,对外友好委还将在问卷设计、对象选择和调查方式上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