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
●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具有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方案;
●创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载体,收到直指人心、滋养教化的实效;
●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文化体系,强化切实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建立“互联网+网络育人”平台,形成系统化立德树人培育体系和机制。
本报讯(记者武珍)“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须臾不可放松。”日前,山西省政协围绕“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召开界别协商会,全程参与调研的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在协商会上建议,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致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人,用现代网络文化引领人,用先进校园文化塑造人,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
省政协主席薛延忠在协商会上指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工程,它既关乎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省政协要致力为健全党委领导、党政群教齐抓共管,全社会支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献务实之策。”
此次界别协商会议由省政协教育、妇联、民革等界别委员参加。此前,李悦娥、张友君两位副主席率队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致力推进山西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建设。
调研中发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高校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省政协委员赫晓琴认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滞后性与局限性。“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具有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方案,并将其目标任务贯穿于教育各个环节,落实到教学和管理各个过程。要改变思想政治课照本宣科、大水漫灌的教学方式,创新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载体,使抽象生硬的理论灵动起来,收到直指人心、滋养教化的实效。有效落实国家层面推进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网络育人’的大数据平台,整合线上线下优势教育资源,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建设和创新要素的系统化立德树人培育体系和机制。”
如何提升高校师德建设,继而引领高校学生践行完善核心价值观?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省政协委员、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孟文俊建议:将师德培训纳入高校教育工作;健全科学有效的师德文化体系,强化切实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要强调“为人师者”的奉献意识、敬业意识、角色意识,也要完善思想政治教学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提升其职业自信。
“我们将认真吸纳委员建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将相关工作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参加界别协商会的副省长张复明现场回应。